企業郵箱

寧波江東區探索中心城區治水新路 水清人更親景美人忘情

寧波江東區探索中心城區治水新路 水清人更親景美人忘情

發表時間: 來源:浙江在線-浙江日報 作者:朱鳳娟

浙江在線02月25日訊 (浙江日報記者 朱鳳娟)江東區地處寧波市中心城區,又是寧波市新的行政中心所在地,寧波的母親河甬江、奉化江、姚江在江東匯聚。對江東區來說,如何在現代化都市叢林中留住一江清水,不僅事關城區生態文明形象,更事關城區核心功能再造。可以說,守住一江清水,就是守住了城市發展的歷史底蘊,就是守住了城區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。

  想要內河清如許兩岸必須先截污

  城市內河擔負著泄洪排澇、交通旅游及城市景觀等功能,是城市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,是寧波最具特色的城市景觀。五水共治,治污水最為重要,而城區內河治理是治污水的重要內容。這些地方的治理,給市民的觀感最直接、提升城市形象最直觀、治污見效也最明顯。

江東城區內河大都穿城而過,直接影響著廣大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。為此,區委、區政府把城區內河治理尤其是“清三河”作為中心城區“五水共治”工作的主戰場和主陣地,做到全員參與、全力以赴。

到英國參觀訪問時,發現當地一條比晉安河還窄的內河,碧水清清,游人泛舟河上,不時掬水作樂。內河就像一個碗,你給它清水,它就是清的;你給它墨水,它就是黑的。英國那條小河水質保持得那么好,秘訣就是污水滴水不進內河。所以,治理內河的目標是最終實現截污治污。

江東區深刻認識到,中心城區“清三河”工作,要保持治理成果長期有效,問題在水里,根子在岸上。圍繞這些難點和關鍵薄弱環節,全區上下通過發揚“釘釘子”的精神,根據每條河道污染情況,一一制定整治方案,實行“一河一策”,因地制宜采取垃圾清理、河道疏浚、科技治理、生態修復等多種手段,實行責任包干,做到岸上岸下同步推進,協同化治理,累計清理垃圾10萬余噸,清淤6.1萬余立方米,努力讓老百姓能夠在“清三河”治理中切切實實感受到新變化和新成效。

而調整產業結構、切斷污染源是讓河道“還清”的關鍵。以治水拆違倒逼企業清潔生產和綠色發展,倒逼城市建設管理提檔升級。江東區全面落實三級“河長制”,集中開展了“綠劍清河”等5大專項行動,無證洗車場、涉河餐飲等一批“小散亂差”企業被重點整治。

與此同時,加強日常動態保潔。切實加大內河保潔的投入力度,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城區內河水面保潔經費,從原來的1.9元/平方米,增加至現在的3.94元/平方米,增幅達107%,并不斷增加保潔設備、人員,提高動態保潔頻率。著力改進內河保潔動態督查檢查方式方法,通過采取專業檢查、第三方監測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等方式進行考核,考核結果納入以獎代補撥付標準,有效調動了保潔單位和保潔人員的積極性,促進了內河保潔水平的提升。

  治水進入新常態科技治水勢在行

“依稀有了記憶中的模樣,這么干凈的河水要是放在小時候,一到夏天,我肯定會下河游泳、摸魚摸螺螄的。”因城中村改造搬遷的原盛家村居民盛忠定,重回故地時欣喜發現,昔日老家門前那條令過往行人捂鼻而過的童王河已經完全變了模樣,河水清粼粼,透過河面隱隱約約可以看見水底一叢叢水草和綠藻,以前垃圾遍地的兩岸,如今也成了一個漂亮的河濱公園。

實施科技治水是江東區快速修復童王河水體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
在童王河,一項國內領先的生態治水技術正被采用,新技術名為光催化水生態綜合修復技術,主要通過新型環保光催化材料在太陽光的照射下,把造成河道水體黑臭的有機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,在實現凈化水體的同時建立河道自清潔生態平衡系統。這就好比給河道進行中醫調理,真正實現了對內河的標本兼治。第三方檢測機構連續3次的檢測結果顯示,整治后,童王河水質已基本達到了寧波評比要求的IV類水標準。

之前的治水工作多以截污納管、清淤河道這樣的基礎物理方法為主,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,但治水的成果還很脆弱。如今“五水共治”進入新常態,如何保護好前一階段的成果、尋求長效機制是關鍵點,科技治水正在發揮效用。江東區充分運用HJ-污染源原位處理系統、水體復氧系統、微納碳纖維生物活化床等先進的生態科技手段,安裝水質日常養護各類設備425套,全區河道水質明顯提升。

與此同時,管網升級打造“里子工程”。全力推進納管升級改造,新建污水管網4公里多,提前完成年度任務。改造完成紫鵑路背街小巷小餐飲排污設施,安裝16個餐飲廢水隔油池。投入30余萬元推進老小區雨污分流改造,完成福明家園三期雨污分流工程,完成仇家漕雨污合流管截流工程,將仇畢坊雨污合流管納入污水預留井。加強截污井的檢查與整改,完成對78個截污井清理。

  甬城內河展新顏河暢岸綠街景美

細雨如絲,微風拂面。清晨,在江東區福明街道后西河,時不時有居民從香樟、竹子、山茶、楊柳、美人蕉等植物間悠然通過,好一番愜意景象。

江東區堅持從中心城區實際和特點出發,把推進“五水共治”與打造“品位都市、品質生活”相結合。

去年以來,開展岸上“岸綠”工程,全面完成全域綠化普查,根據普查結果,全區共計需覆綠點位106個,面積11852平方米。截至去年11月底,全區基本實現“岸綠”全覆蓋。強化水面聯合保潔,完善內河保潔分級管理制度,結合實際對河道保潔等級進行劃分,通過以獎代補、內河管理部門專業檢查、第三方監測和媒體、智慧城管投訴平臺等方式全面提升保潔效率和水平。此外,推行水岸聯合保潔制度,建立“街道、部門、企業”三級聯合保潔網絡徹查河道水質、沿河違排等情況,已建立聯合保潔隊伍2支,聯合出動巡查人員6000余人次,發現并整改問題60余處。

“我們提出了‘治河先治岸’的工作思路,通過把‘五水共治’‘清三河’與‘三改一拆’工作有機結合起來,大力開展涉河違建拆除行動,做到‘沿河違建必拆除’。并采取‘拆后覆綠’和‘隔離建墻’等方式防止違建‘回潮’,全面杜絕新增違法建筑。”據江東區治水辦相關負責人介紹,目前區內共拆涉河違建7.6萬平方米,全區“三河”沿線違建全部拆除,并成功拆除全市首個涉“三江”違建,全區河岸視覺逐漸清朗起來。如今,在江東區,黑河、臭河、垃圾河已經顯出“水清、河暢、岸綠、景美”格調。

標簽: 治水   責任編輯: 吳盈秋